觅长生春草诀(关于“隐居生活”的诗词有哪些)
时间:2023-04-20 10:27:48 点击:514

关于“隐居生活”的诗词有哪些

寻雍尊师隐居唐代:李白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唐代: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宿王昌龄隐居唐代: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唐代:杜甫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题杜居士(一作赠题杜隐居)唐代:许浑松偃石床平,何人识姓名。溪冰寒棹响,岩雪夜窗明。 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应知此来客,身世两无情。自商山宿隐居(一作灵一诗)唐代:苏广文闻道桃源堪避秦,寻幽数日不逢人。烟霞洞里无鸡犬, 风雨林中有鬼神。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醉卧白云闲入梦,不知何物是吾身。仲山(高祖兄仲隐居之所)唐代:唐彦谦千载遗踪寄薜萝,沛中乡里旧山河。 长陵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游钱塘青山李隐居西斋(一作李郢诗)唐代:许浑小隐西亭为客开,翠萝深处遍苍苔。林间扫石安棋局, 岩下分泉递酒杯。兰叶露光秋月上,芦花风起夜潮来。 云山绕屋犹嫌浅,欲棹渔舟近钓台。宿王尊师隐居唐代:于鹄夜爱云林好,寒天月里行。青牛眠树影,白犬吠猿声。 一磬山院静,千灯溪路明。从来此峰客,几个得长生。宿王尊师隐居唐代:于鹄夜爱云林好,寒天月里行。青牛眠树影,白犬吠猿声。 一磬山院静,千灯溪路明。从来此峰客,几个得长生。奉送家兄归王屋山隐居二首唐代:刘禹锡洛阳天坛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见日,月静远闻笙。 云路将鸡犬,丹台有姓名。古来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春来山事好,归去亦逍遥。水净苔莎色,露香芝术苗。 登台吸瑞景,飞步翼神飙。愿荐埙篪曲,相将学玉箫。题赠郑秘书征君石沟溪隐居唐代:白居易郑君得自然,虚白生心胸。吸彼沆瀣精,凝为冰雪容。 大君贞元初,求贤致时雍。蒲轮入翠微,迎下天台峰。 赤城别松乔,黄阁交夔龙。俯仰受三命,从容辞九重。 出笼鹤翩翩,归林凤雍雍。在火辨良玉,经霜识贞松。 新居寄楚山,山碧溪溶溶。丹灶烧烟煴,黄精花丰茸。 蕙帐夜琴澹,桂尊春酒浓。时人不到处,苔石无尘踪。 我今何为者,趋世身龙钟。不向林壑访,无由朝市逢。 终当解尘缨,卜筑来相从。奉送刘使君王屋山隐居唐代:殷尧藩散发风檐下,沈沈日渐曛。鹰拳擒野雀,蛛网猎飞蚊。 群动能归计,吾生亦谩勤。尘缘难著眼,晚兴寄青云。处士隐居唐代:张祜斜日半飞阁,高帘轻翳空。清香芙蓉水,碧冷琅玕风。 绝岸派沿洑,修廊趾崇隆。唯当饵仙术,坐作朱颜翁。寄题商洛王隐居唐代:张祜近逢商洛口,知尔坐南塘。草阁平春水,柴门掩夕阳。 随蜂收野蜜,寻麝采生香。更忆前年醉,松花满石床。

描写悠闲生活的句子有哪些

王维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归园田居 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归园田居 其四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归园田居 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饮酒 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不如来饮酒七首 白居易
莫隐深山去,君应到自嫌.
齿伤朝水冷,貌苦夜霜严.
渔去风生浦,樵归雪满岩.
不如来饮酒,相对醉厌厌.
莫作农夫去,君应见自愁.
迎春犁瘦地,趁晚喂羸牛.
数被官加税,稀逢岁有秋.
不如来饮酒,相伴醉悠悠.
莫作商人去,恓惶君未谙.
雪霜行塞北,风水宿江南.
藏镪百千万,沉舟十二三.
不如来饮酒,仰面醉酣酣.
莫事长征去,辛勤难具论.
何曾画麟阁,只是老辕门.
虮虱衣中物,刀枪面上痕.
不如来饮酒,合眼醉昏昏.
莫学长生去,仙方误杀君.
那将薤上露,拟待鹤边云.
矻矻皆烧药,累累尽作坟.
不如来饮酒,闲坐醉醺醺.
莫上青云去,青云足爱憎.
自贤夸智慧,相纠斗功能.
鱼烂缘吞饵,蛾焦为扑灯.
不如来饮酒,任性醉腾腾.
莫入红尘去,令人心力劳.
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且灭嗔中火,休磨笑里刀.
不如来饮酒,稳卧醉陶陶.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归田乐 晏几道
拭把花期数,便早有、感绪.
看即梅花吐,
愿花更不谢,春且长住.
只恐花飞又春去.
花开还不语,
问此意、年年春还会否.
绛唇青鬓,渐少花前语.
对花又记得、旧曾游处.
门外垂杨未飘絮.
想归田园 白居易
恋他朝市求何事,想取丘园乐此身.
千首恶诗吟过日,一壶好酒醉销春.
归乡年亦非全老,罢郡家仍未苦贫.
快活不知如我者,人间能有几多人?
田园乐七首(其一) 王维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世上最美的情诗是哪一首

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陪在你身边永远不分离。

老庄精神对魏晋文学有什么样的影响

老庄的精神与思想对魏晋文学的影响非常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用老庄的道家精神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互相补足,奠定了传统文化思想中儒道互补的结构体系,构成了人独特的世界观。具体有哪些表现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更详细的分析。01、 如果想要理解“老庄”精神思想对魏晋文学的影响,首先要了解“老庄"的精神思想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在面对这样一个乱世时,思想家们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救世:面对乱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选择的是一种“入世”的积极态度。面对这个病入膏肓的世界,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做出了放弃治疗的“出世”选择。很多人以为,老子选择“出世”,就是骑着青牛云游四海,逃避乱世的纷争,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老子也想救世。想要救世,就必须找出这个乱世的病根,为什么时间会乱成这个样子?孔子给出的答案是,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世人都不认周礼了。而老子并不这么认为,造成乱世的原因不是因为礼崩乐坏,而是大家没有认识“天道”。所谓的天道,跟儒家的“天命”类似,就是老天爷的意志。老天爷的意志是什么?孔子认为,天是人格化的,所以它是通人性、有道德的。而老子则认为,天没有意识,更没有人格,天的意志跟人的意志没有关系。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无情,老天爷不会对谁好,也不会对谁坏。“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对百姓也一样,不会对谁好,也不会对谁坏。从宇宙到社会,都是没有人格,没有好恶的世界。因为对“天”的理解不同,老子与孔子对世道败坏的诊断也就不同,采用的救世方法也就不同。孔子的救世方法是“克己复礼”,而老子的救世药方则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总是被人曲解、歪读。无为,听上去是不屑救世的消极态度,但不要忘了后面还有一个“治”,无为只是手段,治世才是目的。无为而治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针对的是统治者。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充分地认识事物的本来规律,耐心等待客观条件的自然产生,待到时机成熟,自然可以四两拨千斤,小动作撬起大格局。因此,无为只是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有为。第二层意思是针对百姓的。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就是说不要圣人、贤人、能人来拯救世界,世道不太平,纷争不断,就是因为圣贤太多了,人人都坚信只有自己那一套才能救天下。最后吵来吵去,打来打去,结果就是天下大乱。如果大家都不当救世主,不管别人的闲事,只为自己而活,守好本分,天下就能避免纷争。所以,与孔子主张的积极有为不同,在老子看来,最好的政治秩序是“不争”。孔子与老子的这两种主张,构成了人独特的世界观,人们在有为与无为、积极有为与消极无为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庄子——摆脱束缚肉身的枷锁,追求精神上的“逍遥游”道家的老子与儒家的孔子在世界观上既对立也互补,但是道家跟儒家除了世界观的互补关系,在人生观方面也形成了互补,这回轮到庄子出场了。庄子生活在战国年代,那时候的世界比老子所在的春秋时代更乱。这时候的人也不想什么救世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乱世中自救。活下去,成为了人们生存的第一目的。处在乱世之中,大量时间的自处让庄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们特别注重人的心灵问题。庄子认为,这个世界既然已经无药可救了,那么不如逃离这个世界,做一个隐士。逍遥、自由、独立,成为了庄子的思想核心。“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幸福快乐不能用一套通用的客观标准去衡量,每个人幸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只要你在做你想做的事儿,而且你做到了你能做到的最好,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这并非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庄子想告诉我们,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独特的天性,没办法相互比较,因此,幸福的标准是不同的。顺乎自己的天性才是幸福的源泉,而盲从于狭隘的价值观,被支配,才是痛苦的根源。庄子在《齐物论》中,还进一步解释了“天道”:老子的天道是抽象的,而庄子认为,天道无处不在,遍及宇宙和世间万物,人、动物、大树、小草、甚至一粒尘埃中,都有天道。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是非、善恶、贫富,贵贱,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的差别,只具有相对的价值。如果站在一个更大的视角,从宇宙的尺度来看,天地万物没什么区别,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天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人生中世事无常,今天你努力得到的地位、财富,明天就可能失去,世上的差别都是偶然的,没有意义,世上万物,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那么,区分事物的不同还有必要吗?正所谓,“退一步,则海阔天空”,这一步,并不是意味着避让、退隐,消极。而是后退一步,从功利的世俗当中抽身出来,站在一个更大的格局中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古代文人的生命本色是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积极进取而奋斗。但是,有的时候人生无常,天命难违,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庄子,退一步海阔天空,追求心灵的自由。02、了解完老庄的思想后,我们再来看看魏晋文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从“老庄”、“孔孟”的时代,到魏晋南北朝,中间其实还有秦汉,秦朝很短暂,我们重点说两汉。两汉时期的思想,总体上是以政教为中心的实用主义占主导。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将神秘、令人敬畏的“天”、具有绝对真理意味的“道”、与圣人对政治伦理及各种人事的阐说(经典)结合起来,建构起了一套以天道纲常思想为主导的思想体系。独尊儒术,不仅强化了儒家主张的政治伦理观念,还使之成为大一统社会秩序的保障。天道纲常思想体系强化了士人们对君王的信念,将个人的理想、社会的理想与辅弼君王、参与政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围绕政教主题,汉代的学术形成了以下几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一、重实用、重政教,忽略或轻视精神和审美需求;二、以绝对永恒的天道为本,天道决定人事,“天人合一”系统中,天高于人,制约着人;三、以抽象的、理想的圣人代表天道,淹没了具体的个体的存在;四、赋予儒家典籍以“经”也就是纲领、指南的地位,经典本身成为一种价值载体,重视经典而轻视不合经典的文章,重视文章内容而轻视文章形式。因此,两汉时期的士人将君为臣纲立为首要的伦理原则,忠君、济世和自我的价值实现了统一,辅佐君王成为了士人的人生理想。然而,汉代士人的信念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君主代表天道。如果君主不能真正成为臣纲,士人的信念也会崩溃。汉代政治不断出现内乱,尤其是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不断颠覆天下士人的信念。古圣先贤无道则隐、独善其身的思想,尤其是老庄素朴无为的思想逐渐抬头,加剧了士人的信念矛盾。最终,何晏以无名论和素朴无为观念消解了流行的政治实用主义理论,王弼将老学和易学引向全面反思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道路。若讨论文学思想,“人的自觉”,则是贯穿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一条主线。0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转变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曾经在《国学概论》中指出,从思想史角度来看,魏晋时期是人的自觉时期:“魏晋南朝三百年学术思想,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个人自我之觉醒,是已。”先生也说过,魏晋人的自觉是“士之个体自觉”,有别于汉代的“士之群体自觉”,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著名的哲学家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围绕“魏晋风度”,提出“人的主题”和“文的自觉”问题:所谓“人的觉醒”,是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命题,并非单指文学而已。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将“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六朝人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较之前两汉的时代发生了显著变化。所以他们才关注到包括“文”在内的各种对象的审美价值,发现了对象关乎主体精神生命的特殊性质,从而更为自觉地进行审美创造和美学批评。秦汉的文章观念突出的是实用主义,汉儒特别推崇圣人和经典所阐明的天道纲常。魏晋士人则更多地注意到文章的形式美,注意到一些文学文体的特殊性质、功用、价值、特殊技巧与规律,释放文章的多元文化价值,充分肯定文章中的情感内容,甚至是游戏文字。“文的自觉”主要体现为人们对审美的凸显,审美则是“人的自觉”的体现和推动力。秦汉的文章主要体现在“治世”,审美而言无外乎是圣人、明君、人世间的道德楷模。而到了魏晋时期,审美对象不断扩大,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田园山水到世间的万事万物,或者寄寓思考,或者寄寓情志,或者仅仅就是诉诸感觉和体验。总之,是一切都能成为再现与表现的对象,甚至,思考、言说及写作本身,也成为一种审美或精神生命存在的。这一切思想的源泉,都是来自“老庄”的道家思想。思想家们常常着意于理论本身而非事实和现象,着重于宏观的思考而不是具体的解决,有些问题根本没有答案,或者无需答案;清谈家的有些言说根本没有目的,只是为言说而言说,甚至是不可言说的言说。许多作者也是为写作而写作,将写作本身当作意义与价值。这样,到了南北朝,文学更加突出情感、追求形式美。完全无用的艺术,甚至离实用目标很远的学术研究,也更加发达起来。

最新游戏更多

最新软件更多

  • 玩家推荐
  • 游戏攻略

金钼软件下载站 Copyright(C) 2008- 6019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3004188号| 免责声明